语文教学的有效与高效
发布时间:2018-4-16 16:42:55 浏览次数:251

语文教学的有效与高效

观点一——更新教学方式是教学高效的关键

1、学习金字塔的提出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最早它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 

2、学习金字塔的内容

{C}{C}[原创]语文教学的有效与高效(一)
  

在塔尖,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小结: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3学习金字塔的几点启示

 1)教师讲和学生听的课。从学习金子塔的学习和实践中渐渐有所感悟:实际上这种上课效率是很低的,基本记不住什么东西,当然,如果老师讲得很精彩,语言感染力强,可能还好些,就怕有些照本宣科的老师,让人昏昏欲睡那就纯属浪费时间了。

根据这个金字塔所呈现的,光是听老师用讲述的方式,两周以后记得的内容只剩5%。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是最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度是最低的,所以两周之后仍然记得的只剩百分之五。从第一项至第四项的学习方式也都是被动式的,学生的参与度非常低,所以学习的保存率都无法超过30%。金字塔的最底端,其教学效果可以高达百分之九十,而这个方法是:让学生教别人。如果学生有机会把上课内容作立即的应用,或是让学生有机会当同学的小老师,效果可高达90%。所以从学习金字塔中可看出,学生的学习以能够转教别人的效果最好。而且要学生以教师的身分对其他人进行教学,不仅要对内容相当熟悉,同时也要透过语言的呈现来进行沟通,所以学生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透过个体思维,将内容转化为让其他人能懂的表达方式,在这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潜在智能的发展。

2)由学习金字塔的内容可以看出: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因此,学生要努力转变学习方法,要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要多种器官综合使用,要耳、眼、脑、口、手并用。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参与中掌握知识,生成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更使学生们真正将老师传授的知识记得多,记得准,记得牢。

3)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尤其实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应进一步研究并更好掌握学习金字塔理论,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学会调整甚至改变教学方式,自觉的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有效扎实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观点二——教师讲的效果效率太低

                                    会运用

                             能记住

                       听得懂       不会用→无效

               学生要听      记不住→无效

        讲得懂         听不懂→无效

教师讲         学生不听→无效

        讲不懂→无效

        触动学生

怎么办           高效课堂

       自主学习

启示:(1)讲的效率实在太低,应摒弃教师讲,让学生自学为主

2)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

3)改革课堂教学

观点三——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

语文教师有一个郁积于心而旁人却几乎没法理解的困惑:不知道教什么!正如一位语文教师所感叹的:“‘语文教师太难当’,这是不少教师的呼声。难在哪里?一是无‘抓手’。低年级还好,因为有识字教学、写字教学,到高年级尤其是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就大多数教师而言,除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字词解释、段落划分、归纳大意、写作方法之外,几乎无从下手,抱着一本《教参》打天下。…‘无抓手”,也就是不知道教什么。语文教师的专业工作似乎很无奈:备课的时候,不知道要教什么;上课之后,不知道教了什么;做了很多努力,有人评课“等于什么也没教”,被人指责“教的不是语文”。   

语文课有一种折磨人的现象:学生多学了两节课,不见收获,少学了两节课,没感觉损失;多学了两个星期,收获没见着,少学了两个星期,损失不感觉;多学了两个月,收获不怎么明显,少学了两个月,损失不怎么严重;多学了两个学期,未见明显收获,少学了两个学期,不觉严重损失。

“凡是语文好的学生,都不承认是语文老师教出来的。”而语文不好或.不那么好的学生,又几乎没有语文老师敢说他能教得好。这种现象,很难做出解释,除非承认语文课本来就没教什么、没学什么。

一方面,不知道“是什么”,不知道“干什么”,不知道该教什么,不知道教了什么,不知道有没有教,不知道是不是学了。

另一方面,又似乎教什么都可以、都无所谓、都会有什么说道。“是什么”“干什么”,答案如烽火四起;紧备课,忙上课,语文教师分秒必争,忙得吁吁气喘;高调讲,反复练,教师和学生精疲力竭,又使旁人目瞪口呆。

显然,这问题出在“语文教学内容”上。

1.  语文课程标准缺失

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总体上看,属于“能力标准”,或者叫“素养标准”。它仅指示、而且往往还是颇为含混地指示,学生在某个学段中应该具有的语文素养或语文能力;但对“如何具有”,即要使学生具有这样的语文素养或语文能力,应该“教什么”“学什么”,却没有清晰的表达。换言之,缺失“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缺失,语文课程内容很容易变成一个可以随便放什么东西的“空篮筐”。从理论上讲,这为教师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实际上则把选择与确定“教什么”“学什么”的责任,转嫁给了一线的语文教师。

于是,语文课程内容的问题,骤变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问题,一股脑儿挤压到语文教师的身上。语文教学“教什么”“学什么”,就不得不由语文教师来回答了。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语文教科书编制“玩忽职守”般地甩手之后,语文教师被逼到了死角,无可逃避而只能尽力求生——无论如何,语文教师必须度过一堂堂课,必须看起来是“胜任地”去完成一堂堂课。

于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变成了这堂课要“教什么”的问题,在“阅读教学”占绝大多数课时的习俗里,突出地表现为这篇课文“教什么”。

这篇课文(教材的这个部分)“教什么”、这堂课“教什么”,所有的学科教师都要面临这样的问题,即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

2.“语文材料”顶替了“语文教学内容”。

一定要分清楚“语文材料”和“语文教学内容’’这两个概念,“语文材料”是一堆文字所构成的篇章,“语文教学内容”是在这一堆文字、一个篇章中“教什么…‘学什么”,或者利用这一堆文字、一个篇章来“教什么…‘学什么”。这篇课文“教什么”,其实就是在“选文”或“语料”中学习什么的问题。

王荣生教授认为,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老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因此,上海师大王荣生主张—— 好的教学方法不是抽象的,它总是要与具体的学科内容联系在一起。

结论:“用教材教”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了。

怎么办?

一、教(确定方向)

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即内容。内容由语文的性质和任务决定。

性质

工具性——知识、习惯、方法、技能

1知识(语文双基)(语文知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常;

语文能力:听、说、读、写)

2习惯与方法

习惯

内容而言——听:专心听讲、边听边思考的习惯:

说:声音宏量、大胆讲话、讲得清楚有条理的习惯

             读:使用工具书、动笔墨、默读、利用资料等习惯

写:列提纲、修改的习惯

过程而言——预习、听课、笔记、思考、质疑、作业、复习、课外阅读

方法

阅读——认读:使用工具书、朗读、默读、背诵的方法

理解:解词、析句、分段分层、概括段层意、归纳中心

评析:比较、批注、欣赏的方法等

形式:精读、略读、跳读、速读的方法

写作——基本方法: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列提纲、修改等方法

文体写作:各种文体的一般写法等

技能

识记——音形义法、诵背默写法、图表法、口诀诵记法等

理解——语境法、联意法、关键词法、中心句法、直译思意法等

运用——修改法、对照模仿法、翻译法、依体为文法、联想扩展法、评析联系法、形式定格法(应用文)

人文性——情感、态度、价值观

任务

根本任务——语言积累(字、词、句、篇)、语言感悟(读、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赏析、语言学用(词语运用、句式仿写、片断拓展、写法学用等等)。

阅读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把阅读教学上成思品课、故事课、文学课、常识课……都没有准确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因此,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

语文教学的真谛在于积累、感悟和运用,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走进文本的深处,走进言语的深处”。语文教学再改革,万变不离其宗,还是离不开“语”和“文”两字,这是语文教学的根。

语文课,要以语言文字为教与学的核心。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就是要通过教学设计让语文课上出语文的味道来。余光中说:“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始终记住:“我的血系中有一条语言的支流。”语文老师要永远姓“语”,要“行走在语言的世界中”。

因此,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就是学习作者在文中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样式。

重要任务——听、说、读、写能力培养

二、用好教材(确定具体内容)

(一)确定好学习与训练的点。根据具体文本从知识、习惯、方法、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本任务、重要任务方面去智慧选择或利用文本引出相关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内容(侧重方法、技能)并落实到课时中去。

(二)核心课文、非核心课文

板块结构:

整体感知:写了什么(主要内容)、怎么写(思路)、为什么写(主旨)——局部品读——语学用

三、教好教材(方法操作的问题)

选择方法的问题。即教法与学法。

用所选方法去落实好学习的内容和训练的点(能力)。

手段上有:

一读、二背、三抄、四研、五疑、六比、七分、八探

方式上有:

讲、导、练、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

项目上有:

释音义、加圈点、写批注、说异同、品效果、说心得、写片段

四、预期效果: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母语的兴趣,使他们获取语文字、词、句、篇基础知识,有初步的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听、说、读、写能力等;学会理解、品味、欣赏、积累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从中受到思想的启迪、情操的陶冶、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打好文化的底子。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紧紧围绕语言文字的训练来设计教学,使学生在字、词、句、段、篇以及听、说、读、写、思训练中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品味语言、鉴赏语言、学用言语。让他们于积累、听、说、读、写、悟的训练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品位,形成阅读能力,具备初步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让他们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欣赏与运用能力最大程度地得到发展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打好精神的底子

五、言语学用训练

言语学用,指的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教学,即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思中的语言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学用、语言品析与鉴赏的教学。语言教学天然地存在于几乎每一节语文课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是一种工具的授与,是一种技能的培养,也是一种人文的熏陶。

语言教学研究的内容丰富多姿。有关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每一项内容中都大有文章可作。

就拿学习语言的一般过程来讲,认知、感受、理解、积累、运用、品析、赏鉴、创造这一系列的环节中,每一个环节内都包孕着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研究。

教师对教材的语言研究的艺术,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从语言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感知与感受。分析课文的词语、句式、段式、篇式,分析课文中语言组合的特点,分析课文语言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中达意传情的技巧。

(2)从语言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提炼与积累。一是对一篇课文进行提炼,二是对多篇课文的提炼加以组合。二者都可以形成语言教学的板块。有了这种板块,语言教学的内容就具体而微了。

(3)从语言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品味与赏析。一是对语言的浅层品析,二是对语言的深层品析。浅层品析的内容无非是结构、形式、含意、准确、生动、修辞方式、情感特征、感觉角度、语序角度等,深层品析的内容则是表达作用、隐含意义、表达艺术、表达风格、表达的独到之处等等。

4)言语学用种类

1. 词语运用

2.语言集美

3. 句段读写(仿写句、仿写段、仿写篇)

4.技法实践(“细节”学习、段落模式、对话描写中的“说”)

5. 艺术创造(改写、扩写、续写、创作

下面请看实例:

1. 词语运用

1)用词造句

2)用一组词写话

①用下面其中一组词语写一段话。

A、渲染  勾勒       B、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大师用细细的线勾勒出青山流水,渲染出刚柔并济的独特美感。

放眼西藏大草原,一碧千里,每棵小草都翠色欲流,这就是大自然的奇迹。

②孜孜不倦,怡情,长才,咀嚼,涉猎  写一段话,不少于100,词语顺序可打乱。

既然读书可使我们获益,那么我们又如何在信息丰富、鱼龙混杂的现代社会中,把握住有限的时间读点好书呢?我们亦可以用“怡情、长才”作为标尺,不足以怡情、长才的书,我们便可大体涉猎,浅尝辄止。对于可怡情、长才的经典之作,我们则须全读并咀嚼消化,读时还须全神贯注,推敲细思,孜孜不倦。

③下列词语用6个词写一段话 “攒、桑葚、臃肿、蝉蜕、倜傥、人声鼎沸

他平时风度翩翩,为人倜傥。不知何故,今天的穿着却显得臃肿、手里又攒着一把桑葚和蝉蜕,一句话也不说,就径直走向人声鼎沸的教室,莫非是哪个学生弄坏了他园子里的东西,他是来兴师问罪的? 

3)选词写话

选用一下词语中的四个(其中必须有一组关联词语)写一段话。

不论……都……      承诺    遵守    伟大   信用

我爸爸是个重承诺,守信用的人,他常说,我们一定要讲诚信,你答应人家的事情,不论发生了什么意外,都必须兑现。

4)中心词扩展

请在“健康”“美德”“快乐”中任选一词,并以此为中心,扩展一段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或排比一种修辞手法。

假如 一个人有10亿元的财富,数字中的1代表健康,后面的0分别代表金钱、快乐、幸福、家庭等等.如果没了那个1,后面的0还有意义吗?健康是一张支票,凭着它你可以获得快乐、幸福,但你不能透支。否则它会带给你痛苦和不幸。

2.语言集美

例一:《杜甫诗三首》语言积累教学片断——集美式忆读。

创意说明:就课文内容进行迁移,联想,回忆,积累文言诗词中的写景美联。

活动角度:寻找诗词中的“景点”。

活动成果:同学们进行写景美句的联想与回忆: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用“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来形容这种收获,可以说是再恰当不过了。

活动启示:第一,还可对这些语言材料进行提炼整理;第二,还可以变换角度,就这些语言材料再次深化学习活动;第三,还可以扩展内容,对现代文课文中的此类语言材料进行联想、回忆与积累。

例二:《紫藤萝瀑布》语言教学方案——集美式品读。

创意说明:美文美教。

教学视点:课文集美。

教材处理: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

实践活动:1.朗读美文,2.品味美点,3.聚集美句。

预期目标:1.学生活动充分,2.课堂积累丰富。

预期效果:1.进行美感熏陶,2.进行情感熏陶,3.进行语感熏陶,4.积累与学用语言。

教学过程:

导入:美文需要美读。今天我们从“美”的角度来学习课文《紫藤萝瀑布》,用探求的眼光来发现课文中的美……

第一个教学板块:语言感受活动

1.播放课文CAI课件,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读。

2.播放课文CAI课件,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3.教师:我们不但要读美文,还要识美词,学美句,背美段,品美意。下面请同学们从“美词、美句、美段”的角度,自由选择内容,并出声地朗读。

4.同学们活动。

第二个教学板块:语言梳理活动

1.请说一说你认为需要掌握的课中美词:

瀑布迸溅伫立依傍伶仃蜂围蝶阵忍俊不禁仙露琼浆察颜观色盘虬卧龙播放课件,课件上有如上美词,同学们朗读。

2.请说一说你喜欢的课中美句:

·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

3.请同学们推选课文中的美段: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教师略作点拨:这个段落可称人生感悟抒情段。

播放课件,同学们自由朗读。

第三个教学板块:语言欣赏活动

1.请同学们自选内容,从课文语言的角度品味课文美点。

2.同学们准备。小组交流讨论。

3.同学们开始课堂发言,老师的评点穿插其间。

老师对学生的课堂赏析发言,要准备足够的应对材料,以便生动美好地应接学生的发言,如:

·美在“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显现出明净的色调。

·美在“像瀑布从空中垂下”显示出磅礴的气势。

·美在紫色条幅上的点点银光显露出生命的欢乐。

·美在“瀑布”的四次运用,这带有夸张的比喻写出了高下,写出了曲线,写出了动感,还写出了光彩、欢快、生动与热烈。

·美在柔美的“淡紫色”弥漫全文,富有诗意和深意。

·美在花中闪现出的生命的美好、生命的欢乐、生命的灿烂、生命的辉煌震撼着“我”的心,让“我”感到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美在那充满生命力的一个“流”字,它贯串全文,虚实相随。

·美在花之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写出了花的美感与动感。

·美在“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写出了花的美好给“我”心灵的抚慰。

·美在“紫色的瀑布……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写出了盛开的藤萝花给人们带来的新、美、力、乐的感受。

·美在“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表现着深刻而又含蓄的寓意。

·美在“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写出了花朵的光彩与层次。

·美在“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写出了花朵的茂密与生动。

·美在“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这两个比喻句,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之可爱,生命之可爱,奋进之可爱。

·美在“瀑布”“流动”“淡紫色”在全文中的反复照应,形成节奏。

·美在“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与结尾相照应。

·美在文中有俊美的主体形象——那流动的“瀑布”。

·美在文中有秀美的细部线条——那美丽的“小花”。

·美在文中有醇美的意蕴表达——“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个抒情段,这就是借物抒情,写花就是写人。

……

4.教师评价学生的活动。

第四个教学板块:语言积累活动,语言实践活动

1.教师交代活动目的:用聚集美句的方式,将全文内容浓缩为一篇两百字以上的“描写+点题”的短文。

2.学生用“勾画”的方式在书上作记号。

3.各人朗读自己“创作”的短文。如:

从未见过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我伫立凝望,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我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4.同学们在音乐声中背诵这篇短文。

……

教学启示:

课文集美,就是将课文中美的内容集聚起来,形成一个一个语言的、知识的、技法的、情感的、哲理的等资料的板块。

课文集美,就是通过同学们创造性的劳动,将美好课文中更美的内容“浓缩”“聚焦”,使学生学习到语言的精华。

课文集美,可以在单课之内进行,也可以用“课文联读”的方式进行。可以有统一的教学要求,也可以有学生自己独立进行的有个性的活动。学习活动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真正感到趣、美、乐,而且收获多多。

课文集美活动,是课堂教学中高雅的教学活动。它对学生进行着审美教育、语言教育、学习技能教育以及思维训练。

3. 句段读写

    句段读写,语言学用,就是学用课文中的句式,学用课文中段落的表达技巧,通过这种运动量比较大的读写实践活动,达到既理解课文、又进行语言表达基本功训练的目的。
案例一:仿写句(冰心《谈生命》九下)

仿照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修辞,另写两句话,组成一组排比句。

生命像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

生命像一道阳光,他从太阳处发源,核能是它的前身。 

生命像一场春雨,他从云端处发源,水汽是它的前身。

案例二:仿照“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另写两个句子。

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愿你生命中有丰富的色彩,来描绘一副壮丽的画卷。

愿你生命中有动人的音符,来谱写一支雄壮的歌曲。

愿你生命中有清洌的甘泉,来酿造一杯醉人的香茗。

案例三:参照冰心《谈生命》一文中,重点语段仿写一段话:
原文: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有时候他遇到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的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
  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
  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
  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不有悲哀!
  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地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
   以“生命像……。  有时候(也许)……,  有时候(也许)……,  有时候(也许)……。”的形式仿写语段。
例一:
    生命像一只迁徙的鸟。它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何方,但却不知道要如何度过这段漫长的旅程,一切都要自己探询,探索,有时候它会在途中看到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或奔涌的江河,那里是一片生机勃勃、诗情画意,但它却从不会因此而停留,因为它知道,它坚信,在一个更遥远的地方,有着比眼前更加美好的生活,那里才是它真正的归宿。有时候,它坚定地飞向前方,伴随着微风的爱抚与阳光的温暖,但有时候,它也会饱受暴风雨的鞭打,在电闪雷鸣中艰难地寻找方向。不过再强大的暴风雨也永远是暂时的,经过风雨的洗礼,视野反而更加开阔,而天空也会多一分澄净。它就这样不知疲倦地飞翔着,寻找着,羽毛一根一根地飘落在风里,最终,它的身影显得越来越小,越来越飘渺,直至最后渐渐与天空融为一体。
例四:

    生命像一道阳光,他从太阳处发源,核能是它的前身。他和许多朋友一道出发,向外冲击。他们中有的去了别的星球,但他和一些朋友挟卷着可见光与不可见光,急速地向前冲,冲向地球。

有时他遇到了臭氧层,自己的许多紫外线便成了买路财,直冲到对流层里,各种天气的变化,美丽的景色才渐渐清晰起来,然而这难以改变他的步速,只是越来越多的同伴被灰尘反射来反射去。

有时候他撞上一些东西,改变了自己的轨迹,失去了一些能量。他终于发现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未来,只在这世间无尽地反弹,他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他不想再走了,可他不得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望见了黑暗,啊!他已经到了行程的终结,这黑暗,使他休眠,她多么宽容,多么广大!多么温暖,又多么寒冷!黑暗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冲入她的怀里。他停息了,转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化石燃料的熊熊火焰里跳出,飞向四面八方,再形成一束光芒,再带着可见光与不可见光,再在世间弹来弹去。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反馈:

    片段仿写练习有助于培养同学们作文中重点语段的写作能力,写出精彩的片段是写好一篇完整作文的前提。在冰心的《谈生命》一文中,把生命的历程比作向东流的一江春水,而春水奔流过程中的种种际遇,经过了四个“有时候”,正如人一生中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顺境或逆境,乃至致命的打击,最后终于奔入了大海,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告诉我们实现理想后,要继续努力,争取下一次更加辉煌的成功。要求:尝试按照原文的思路,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快乐而痛苦的人生过程。我们仿写这样一个具有思辨色彩的片段,对锻炼我们的思维,培养语感,都很有帮助。
    在这里,我们选取了同学作业中比较优秀的四篇仿写,作为范例,无论是把生命比作飞鸟,还是汪洋中的小船,或者是自然界的彩虹、阳光,共同的特点是,他们都能恰如其分地把生命的历程通过比喻诗意地再现。

仿写篇

仿写朱自清《春》

盼望着、盼望着,炎热的酷暑终于过去了,秋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是秋高气爽的样子,天高了,云淡了。果子熟起来了,蛐蛐儿的叫声响起来了,天气凉爽起来了。

小草并没有完全从大地中消失,仍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片一片 满是的。孩子们跑着,跳着,翻几个跟斗捡几个落下的果子互相投掷着,比赛着谁投得更远、更准。风凉丝丝的,草绿绿的。

桂树、枫树、常青树,带着苍郁和深沉的格调和各具特色的气质,展示着风采,金子般的黄,玛瑙般的红,翡翠般的绿,宛如画家精心绘制的画卷。鸟儿为迁移忙碌着,蚂蚁正在收集冬天的口粮。雏菊、一串红、矮牵牛,一眼望去遍是的:橘黄的,紫红的,争奇斗艳,铺在花坛里,像地毯,还迎着秋风微笑呢!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错的,它将变作春泥滋养着大地,毫不眷恋枝头的繁华。秋雨落在红叶和黄叶以及掺着绿与黄的彩叶上。豪华的枫叶,精致的常青叶,普通的梧桐叶……它们在秋雨的洗礼下变得更加艳丽。

树上的果子渐渐成熟了,田里果农也更忙了。城里乡下,工人学生,儿童老人,一个个都出来欣赏美景了,放松放松心情,观赏观赏秋色,采集采集标本,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辛勤努力,换来了收获,充满了喜悦。

秋天像色彩之神,使植物的色彩渐渐变浓。

秋天像丰收之神,为人们带来了累累的硕果。

秋天像欢乐之神,为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4.技法实践

案例一:“细节”学习

一位教师教学李森祥《台阶》这篇课文的“细节”学习训练。

师总结过渡:小说正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完成了对父亲性格的刻画。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内的细胞,人失去了细胞,将失去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也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我们领会了细节描写的神韵,我们也来尝试一段描写怎么样,大家有没有信心写好!(生答:有)

大家看,小说有这样一段情节:“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作者写到这里,没有将我和母亲展开描写,留下了一段空白。

请大家看要求:(出示屏幕):请你发挥想象,给小说补充一段情节,对母亲看到父亲闪腰时的心理、动作或神态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50字左右。

 (学生写,教师巡视)

学生写作展示,师生共评:

1:“听到父亲沉闷的叫声后,母亲显得坐立不安,不时向厨房门口望去,似乎是想要父亲快点出来或是说点什么,可她最终没有开口,迟疑地坐下,又想站起,这时父亲走了出来,母亲的脸上多了一些轻松。”

2评:主要从母亲的神态、动作的细节来进行描写,写出了母亲的着急却又犹豫的心理。但我觉得母亲的这种表现不太切合实际。

3:母亲呆住了,望着厨房里的父亲,双手扶着腰,一步,两步,三步,艰难地朝着厨房走去,我也随着跟来,看着父亲坐在地上,笑了笑,松开腰间的双手,弯下腰,想要伸出手扶父亲时,不料被父亲痛骂了一顿,母亲顿时露出了难堪的表情。

4评:我觉得他写的很精彩,既通过动作和神态写出了母亲听到父亲处事的担心,又写出了母亲的矛盾心理,她的矛盾来自担心父亲的自尊受到伤害。

师:生3用父亲的痛骂来处理情节合适吗?

5评:合适,父亲的痛骂师他不服老的精神所致,和前文很好的照应起来。

6:母亲焦急的跑到父亲身边,说:“孩子他爸,你已经不是年轻人,就别再硬撑了。孩子,快过来,快,帮我把你爸扶起来。”我分明地看到母亲已经急出了汗,看到父亲没有大碍,母亲才放松了表情,紧皱的眉头松开了。

7评:她主要从母亲的语言去表现母亲的焦急的心情,符合人物的身份。另外,还抓住了母亲脸上的“汗”和“紧皱的眉头”这一细节去描写,很真实。

    师总结:大家表现的非常出色,已经掌握了用细节来描写人物的方法。如果大家将这种方法恰当的运用到写作当中,相信你们的创造会更加精彩。

这个片断设计,教学线条简单明晰,又由于读写结合,学习过程中的读写思训练三者合为一体,课堂活动充分,语言训练扎实。

 案例二:《中国石拱桥》“段落模式”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写读,就是又写又读,先读后写,写了之后再读。“写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扩写、续写。改写,一是仿写。一般来讲,扩写、续写、改写重在思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运用的语言模式往往是“过去”的习得。而仿写却是重在语言模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真正地在学习,是现在“正在进行”中的习得。所以,从教学的目的与效率上讲,我们要注重的,应该是“仿写”。这一节课,就是“段落模式”的一节仿写课。

    「教材处理」

    从全篇文章到具体段落,都围绕着“分层划段”这个教学内容进行,

    〔预备动作〕

    请同学们就自己喜欢的一个小动物、一张小报、一件衣服、一个生活用品、一个景点、一个学习用品、一个纪念品等准备一点写作材料。

    [学习内容]

    l、内容之一:理解《中国石拱桥》的层次结构。

  1)导入:《中国石拱桥》全文的层次和段落的内部层次极为讲究,可以说是层次分明,构段严谨。今天我们就要利用课文这个例子,学习写作(一种)说明段。

    2)同学们自读课文。

2、内容之二:理解《中国石拱桥》各个段落的内部层次。

   1)教师点拨:全文共由10个自然段结构而成,几乎段段都可以划分出明晰的层次。

    如第五段是说明赵州桥结构的特点及其科学性的,全段由总说到分说再到总说,结构非常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2)同学们分组进行合作式探究性学习。

    师生对话中,教师要准备好如下内容:

    第一段分为两层,为“概一详”式,第二段两句话两个层次,第三段为“时一空”式,第四段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五段可视为“总一分一总”的结构,第六段为逻辑层次,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七段为“外一内”式,第八段也为“概一详”式,第九段为“问一答”式,第十段为时间式。)

    3内容之三:读析《中国石拱桥》中的一种说明段形式。(1 5分钟)

    1)导入:今天我们可以从课文中学到一种有趣的说明段的表达形式——“说明十X”式。

    2)教师示例,同学们在老师的点示下进行发现:

    说明描写

    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说明+阐释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③说明十观感

    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骛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说明证明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 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说明十评价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 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⑥说明十点示

    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 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4、内容之四——同学们仿写、学用这种语言形式。

   1)迁移,同学们探究,说明《故宫博物院》同样有“说明十X”这种段式。

   2)实践,同学们写作,进行课堂交流,教师适时评点。

    [教后联想」

    这种教学设计的思路也可以称之为“句段读写式”思路。它是以课文为例子,用教师的智慧对课文本身进行资源开发,让学生通过最快捷的途径学习课文中的句式,学习课文中段落的结构方式。通过“学与写”,既阅读了课文,理解了课文,又进行了写句构段的基本功的训练,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层次感。这种书面语言的训练,甚至可以从正面影响学生的口语表现,经过这方面严格训练的学生,口语表达一定有着明晰的逻辑层次。

 案例三:如《羚羊木雕》的语言学用课——千姿百态表示“说”:

教学步骤一:利用课文特点,教给一点似乎看不起眼而又实实在在的知识——怎样把对话描写中的“说”这个“内容”写好。师生进行了如下内容的品读。

1.“说”这个词是常常有的。如:

奶奶突然:“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时省略表示“说”的字词。如:

“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3.对话中有时用其他的“说”。如: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我。

“不!”我哭着了起来。

4.在“说”字之前加上“态度”的修饰。如: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我要把裤子换过来。她却满不在乎地说:“算了吧,反正我已经站了一个钟头,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站两个钟头……”

5.用“神情”表示“说”或在“说”字之前加上“神情”。如: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爸爸不是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

6.带动作地“说”或以动作表示“说”。如:

妈妈站起来,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你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教学步骤二:浓缩课文内容,进行怎样把“说”写好的深入理解式的练习——根据下面的对话,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内容: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教学步骤三:运用所说的“千姿百态表示‘说”’的知识,就下面的“场景”进行说话片段练习:

下午放学了,我很晚才回家,妈妈在村口等着我……

这种教学是艺术的,然而又是朴实的,从深处看,这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教师教给学生的,固然是一种知识,一种语言表达的模式,但同时也是一把钥匙,教师所开启的不仅仅只是“千姿百态表示‘说’”这把锁,他还会让学生想到千姿百态表示“喜”,千姿百态表示“怒”,千姿百态表示“哀”,千姿百态表示“乐”……

5. 艺术创造

指导学生运用文学性的语言,用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对课文的内容或课文的部分内容进行生动地、别具一格的改写。
    这里所说的“艺术创造”,是指要求学生运用文学性的语言,用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对课文的内容或课文的部分内容进行生动地、别具一格的改写、扩写、缩写、续写的教学设计。
 案例一:改写
    一、《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和议论的句子改写成小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改写:月光如水净空明,藻荇交横竹柏影。

      何处无月无美景,只缘闲客有情人。

二、改写为散文

    风萧萧,雨飘飘,窗外的风如狼嚎,月如残刀。被贬的我如今已落魄回到老家,唯一的朋友只剩下与我同命相连的怀民兄了。

    在元丰六年十月份时,我搬到了承天寺附近居住,说过了,那里有我的老友怀民兄。十月十二日,虽凄苦悲凉,心中仍愤愤不平,但此地景色优美,便缓解了心中的怒气和伤感。

    解开衣服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真想到外面去转转,打开窗,月光照了进来,清澈透明,仿佛一种珍贵的细纱轻飘浩渺,禁不住要出去赏月。迈出第一步的第一想法-----在这落魄被贬之时,看到如此美景,何不与怀民兄一同欣赏呢?

    到了承天寺,果然心有灵犀------远望怀民正在中庭散步!我连忙招呼他一同悠闲的迈着轻快的步子在中庭散步。圆圆的月亮带走了我所有的忧苦与愤恨,月光清幽飘渺似水轻柔,又像剑一样闪亮,不知怀民兄是否也有与我相同之感触?

   “怀民兄!”我问。

   “何事,东坡兄?”

   “今日你我共赏美景,是否缓解了心中的压抑?”

   “是呀,看这清幽的月光,照在墙上如水一样,看到如此美景,怎能不心旷神怡?是呀!上面竹柏的影子像水草一样游动呢?”我真在暗喜世上竟有如此与我情投意合的人。

   “怀民兄对被贬之事有何看法?”

   “东坡兄,这世界竟争很激烈,我觉得当官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被贬也没有什么让我伤心的。无官一身轻嘛!”怀民兄的一句话令我豁然开朗,我顿时愁绪全消。官贤忙碌有何好?惟我两人赏月闲。

    哪晚没有月亮,哪处又没有竹柏呢?只是这个斗争激烈,有官场诱惑的世界,使人们都无时间欣赏这大自然的美景,导致轻闲的人只剩下吾二人了啊。那官场有什么好的呢?……

    说这样我俩在承天寺赏月,一直赏到了大天亮。

 案例二:续写

少年闰土走之前会说什么续写

 原文: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很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正月过去了,与鲁迅形影不离的闰土又要离开了,闰土与鲁迅都非常伤心,但这是不能改变的。)  

    续写:鲁迅送闰土到了大门口,眼泪汪汪地说:“闰土弟,你能不能不走?”  

闰土听了,泪水在眼眶里打滚,说:“树大哥,你我是形影不离的小伙伴,我怎么舍得离开呢?但事实终究是事实怎么也改变不了的。”  

鲁迅抱住闰土说:“虽说如此,但是我还是不愿意让你走啊。你可以借口在我家做工,那样,我们两个人又可以在一起玩了。”  

闰土紧紧抱住鲁迅说:“没办法,上帝让我们离开,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呢?俗话说‘千里有缘来相会’,我们只要有缘就算相隔千里之远也能相会。”  

鲁迅又说:“如果我们两个人没有缘分呢?”  

闰土从口袋里拿出一对贝壳说:“没有办法改变的,我这里有一对贝壳,你一个我一个,这样,我们无论走到天涯海角,看见这贝壳就算看到对方,好么?”  

鲁迅双手接过贝壳,连连点头说:“好!”  

时间不等人,闰土的爸爸拉走了闰土,闰土不住地回过头,并挥挥手,直到看不见。鲁迅默默地站在门口,看着闰土离去的背影……

  《皇帝的新装》续写一

   皇帝参加完游行大典,回到宫中,下令立即把两个骗子抓到他跟前,问:“既然你们敢骗皇帝,那么就选择是被绞死,还是被烧死?”

“我们并没有骗你,”这两个骗子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我们的确是世界上最好的织工。陛下,请您想想,他们只是一些老百姓,而您和您的大臣是至高无上的,您的眼光能和他们老百姓的眼光一样吗?尊敬的陛下,您的眼光和大臣们的眼光绝对不同于老百姓,要不然怎能做皇帝和大臣呢?”

“是啊!”在场的人们都纷纷议论起来,这些人觉得自己比老百姓要高人一等或高人几等,听了骗子拍的马屁,皇帝又高兴起来,他又发给骗子许多金子,并把两个骗子升为太尉。

  《皇帝的新装》续写二

皇帝听到人们的话后,大发雷霆,游行也取消了,他怒气冲冲地回到宫殿,叫来了那两个可恶的骗子,还有他的两个官员,对他们说:“你们,竟然骗我!”于是,让侍卫将两个骗子拉出去斩首。老大臣看自己已经没命了,对皇上说:“皇上,难道您没有错吗?您为了漂亮,不理朝政,那件衣服你也没有看见,可您也把自己骗了。”皇上听了,自己十分惭愧,放了老大臣,并把说实话的孩子招进宫来,做了太子,自己从此也勤政爱民了。

《皇帝的新装》续写三

皇帝更加摆出一副骄傲的神气,把游行完成,回到宫中皇上终于松了一口气:“你们说,朕到底穿衣服着吗?”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一起跪下悲哀地说:“皇上您根本就没穿衣服。”

 “朕也觉得自己没穿衣服来着,”皇上更加气愤地说,“那两个骗子呢?赶紧给朕把他们抓回来,朕要治他们的罪!”

“皇上,他们已经跑了。”

“全天下追捕,不信把他们捉不回来!”

过了几天,骗子被捉了回来,治了他们的罪,拿走的金子全部收了回来。

从此以后,皇上再也不炫耀自己的衣服了,而是关心军队、关心自己的国家,精心治理,成为了一个富有才干得好皇帝。

 《皇帝的新装》续写四

游行完毕后,皇帝气冲冲的带着文武百官班师回朝。回到皇宫后,皇帝让侍卫将两个裁缝带上大殿,侍卫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却在织布机上发现了一张字条,上面写道:你这个愚蠢的皇帝,世界上哪有那种神奇的衣服,不过谢谢你的金银财宝。哈!哈!哈!……

侍卫赶紧将字条呈交皇上,皇上看完后大发雷霆:“给我把那两个骗子捉来,我要将他们碎尸万断。大臣们立即派人捉拿两个骗子,追了三天三夜后,侍卫们终于在一家酒店捉到了两个骗子,随后就将二人抓了回去。皇帝立即将二人正法,从此改过自新,成为了一个好皇帝。

《钱塘湖春行》扩写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春天真的来了,太阳暖暖地照在我身上,我伸了伸懒腰,该出去活动活动了。

    外面的雾笼罩着大地,笼罩着房屋,也笼罩着来西湖边晨练的人们。登上孤山,阵阵凉风习习吹过,掠去冬天的疲倦,带来春天的朝气。树木相互掩映。“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放眼望而却步去,西湖是那么辽阔、空蒙。水波荡漾,如海市蜃楼,明来可见,时隐时现。坐在孤山寺中休息,喝上一口上好和龙井茶,顿觉清神倍加。

    不久太阳用那一缕缕如丝般的光轻轻地撩开了雾气,雾仿佛舍不得离开西湖似的,缠缠绵绵,袅袅娜娜地轻轻飘散开来。远处几只早莺叽叽喳喳地飞来飞去,停在树上,又飞了起来,好象在争夺地盘,争到好地盘的鸟儿停在树上高兴地唱起了歌,歌声婉转悠扬洒满了山谷、湖畔。燕子也从更南的南方飞来了,嘴里叼着泥巴,

在屋檐下搭着自己的房子。

    我轻轻地漫步在湖畔,怕惊动了岸边刚刚睡醒的小虫儿。草儿破土而出,花儿竞相绽放。蜜蜂忙着采蜜传粉,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留下忙碌的身影。一旁的蝴蝶却显得轻松自在,成双成对地翩翩起舞,在花丛中嬉戏,玩起了捉迷藏,累了就靠在花瓣上休息,然后,又扑扇着翅膀,钻进另一朵花中。花儿鲜艳得迷醉了我的眼睛,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百花的芬芳怡人、沁人心脾。近处草色初露,令我想起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

    最让我喜爱的是湖东那在绿杨翠柳掩映中的白堤。白堤上那一排排碧绿的垂柳在微风中舒展着枝叶,飘动的柳条;那块块绿地中的青青嫩草也静静地躺着。好一派优雅、静谧的景致。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就像这首诗描写的,西湖似诗、似画、似歌。哦,西湖,你就那首令我陶醉的诗,你就是那幅令我迷恋的画,你就是那支令我难忘的歌。 

案例四:创作:

《风筝》(7上)解读文本中风筝的象征意义教学片断

一只折断了翅骨的风筝,一段悲哀凄凉的忏悔。精神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而背负着愧疚的心灵同样是不堪重负的。

要求:用一句话概述阅读的最初体验。运用少年时,风筝是            

       的句式说一说风筝的回忆中的象征意义。

(说明:可以从弟弟的角度,也可以从的角度。给学生一个固定的句式,既是对学生语言表达的一种规范,也是为后面的教学环节作一个铺垫)

?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将其组合成一节小诗:

示例:

?    风筝是什么?

?    是少年时的快乐    出神的向往

?    惊呼跳跃制作

?    在故乡的田原    尘封的小屋

?     

?    风筝是什么?

?    是少年时的呵斥    责备的眼神

?    抓断掷踏的胜利

?    在故乡的竹院    杂物的小屋

快速阅读成年后的忏悔部分,解读风筝的忏悔中的象征意义,试一试完成一节小诗。

示例:

?  风筝是什么?

?  是成年后的自责   

?  深深的忏悔

?  心永远地沉重

?  在异地的空中     

?  肃杀的严冬

课内训练: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自己的风筝。请运用诗的语言来解读一下你心中的风筝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