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婺源情
发布时间:2018-5-18 16:57:48 浏览次数:547

朱熹的婺源情

 

朱熹是南宋理学大师,是一个知识极为渊博的学者;他的理学思想被后世尊为正统,对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清代康熙曾说:读书五十载,只认得朱子一生所做何事。朱熹虽生长于福建,但他的许多著述都以婺源朱熹署名,这源于他对故乡婺源的深厚感情。

绍兴丁卯,朱熹进举,戊辰(1148年)登进士第后,他写了一首五言诗《对月思故山夜景》:沉沉新秋夜,凉月满荆扉。露泫凝余彩,川明澄素晖。中林竹树映,疏星河汉稀。此夕情无限,故园何时归。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思乡情、归乡意。

朱熹的思乡之情源于孔孟之道统,朱熹一生以重兴孔孟之道为己任,尊崇孝道,倡导慎终追远,自己更是为人师表。他在注释曾子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时说: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意思是为人要尽到礼孝、追思祖先,只要人人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就能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他自己更是为人师表,对先祖和故乡怀有崇敬之情。朱熹一生曾两次回婺源认亲省墓。            

一、初归故里              

婺源熹园

绍兴庚午(1150年),朱熹20岁时首次回婺源认亲省墓。朱家故居在县城南门的松岩里,前有小溪流淌,青山辉映,景色秀美。朱熹在族人及程洵陪同下,四处寻根认祖。他首先到武口香田村瞻仰了始祖朱瑰及妻合葬墓,并撰《祭远祖墓文》:维年月日,远孙熹谨率侄某、孙某等,以酒果告于远祖廿一公制置府君祖妣杜氏夫人之墓,惟昔显祖,作镇兹邦,开我后人,载祀久远,封莹所寄,奉守弗处,它人有之,莫克伸理,兹用震怛,龠子有问,乡评亦公,遂复其旧,伐石崇土,俾后弗迷,即事之初,敢谢其遣,谨告。抒发念祖之情。

朱熹父亲朱松题写的虹井

随后,朱熹挨次祭扫了二、三、四、五、六、七世祖墓。扫墓后,朱熹受到族人、邻里的热情款待,并成为名门望族的佳宾,相聚在品茗论文的欢乐之中。名士俞仲猷得知朱熹善书法,即请求朱熹赠书墨宝,得后,将朱熹翰墨遍示众友,以此为荣,大家看后都赞叹朱熹书法之精湛。朱熹还与乡友施伯州(字宾壬,清华施村人)同游了古坦的灵岩洞群。

朱熹题写的廉泉古井

朱熹还应邀办理了张敦颐代赎祖田的交还手续。张敦颐(字养正,赋春游汀人)曾与朱熹父朱松仕宦剑州(府治福建南平),与朱松相知,往来甚密。元初虞集《朱氏家庙复田记》曰:建炎庚戌文公生焉。同郡张侯敦颐教授于剑,邀与还徽。而吏部(指朱松)之来闽,质以先业百亩以为资,归则无以为食也。张侯请为赎之,计十年之入,可以当其直,而后以田归朱氏。张敦颐没有食言,建炎庚戌(1130年)还乡后,出资赎回了朱家百亩祖田;绍兴癸亥(1143年)朱松过世,张敦颐致信朱熹表示哀悼,告之将赎回百亩田交还朱家,请朱熹回乡办理交接,时朱熹年少没有成行。这次回来朱熹面谢了张老,并将赎回之田交付族人,其收入用于祖墓祭扫和修缮。                             

二、重返婺源

淳熙丙申(1176年)三月中旬,时隔二十七年,朱熹在知己蔡季通(闽建阳人)的陪同下重游婺源。儒士汪清卿久慕朱熹大名,力邀他下榻其家。朱熹重归故里,受到族人、朋友、门人弟子的礼遇和招待。

文公山晨韵

朱熹在族人陪同下祭扫了祖墓,并撰写了《归新安祭墓文》:一去乡井,二十七年,乔木兴怀,实劳梦想,兹焉展扫,悲悼增深,所愿宗盟,共加严获,神灵安止,余庆下流,凡在云仍,毕霂兹荫,酒殽之奠。惟告其衷,精爽如存,尚祈鉴向。朱熹

文公山朱熹四世祖母墓

朱熹在城西南九老芙蓉尖祭扫四世祖维甫妻程氏墓时,见四周空旷,亲自在墓四周栽种了24棵杉木。后来县令在岭上建积庆亭,立枯枝败叶,不得挪动封禁碑,并派人守护。现在尚存16棵,最大的杉木要三人合抱、高达38.5米。

朱熹应汪清卿之邀,讲学于汪氏之敬斋。许多子弟慕名而来,汪氏敬斋一时门庭若市。朱熹在讲学中告诫学子:读书要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并耐心解答学子的提问,诲人不倦。期间,朱熹精选了数十卷书赠送县学,并写了六百余字《婺源县学藏书记》,勉励学子知书善学,尽心致力,善其身,齐其家,而及于乡,达之天下,成为有用之才。

朱熹慕名拜访了李缯(字参仲)、汪端雄(字季英)等名人隐士,与他们饮酒畅谈,品诗作赋,纵谈理学。朱熹这次回来还走访族人,调查了解朱氏家族来婺及入闽的相关史料,撰写了五百余字《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后序》。考证了婺源和建阳两地朱氏家族,一脉相承的史实。

朱熹情系桑梓,婺源人也以他为荣,视为骄傲。朱熹过世后,为让乡人敬仰、祭拜一代宗师,请于朝,以孔子、孟子故宅立庙为例,在故址兴建了朱子文庙;并将朱熹手植杉木的九老芙蓉尖易名为文公山,走过的岭称为文公岭,以寄托故里对他的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