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做好古诗文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17-6-2 15:01:11 浏览次数:203

认真做好古诗文课堂教学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的教法,翻译和语法的讲解便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两大支柱。老师只顾“填”,而学生又不是“鸭”,怎能不生厌恶之情?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充满着动人的诗情画意的古诗文支离破碎了,还谈什么去体味挖掘古诗文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呢?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古诗文时,必须改变教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文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为此,在教古诗文时,可以在“读”“悟”“背”“延”这四个字上作了大胆的尝试。 

(一)读 

阅读究竟有多重要呢?我们不妨看一下西方国家的例子,他们对阅读的重视要远远超过我们。美国在21世纪初发起了“美国阅读挑战”的运动,目标是3年级(8岁)的孩子能够独立阅读。为什么提出这一目标呢?这是因为美国人认为,为了保持自己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关键是人才的素质,而这其中阅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阅读为每个人打开了通向想象和虚幻世界的大门,有了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语言的学习对一个人的一生至关重要。所以美国总统布什亲自出面在电视上作开展阅读活动的动员,要求大学生深入美国家庭,和低年级的孩子一起阅读,开展这种活动的费用由政府支付,按勤工助学对待。由此可见美国人对阅读的重视程度。 

而在日本,他们非常重视培养孩子对国语的态度,热爱日语。他们认为,学外语当然重要,但最根本的是本民族的语言不能荒废。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头脑也一定要清楚。另外,日本还很重视学习传统文化,它要求小学生要认识1006个汉字,并要求改变原来的语文教学中,对文学作品肢解阅读的不良习惯,如分景物、人物、动物、植物、天气等教孩子读写,要求从整体上理解、体悟文学作品,看看作者讲了什么东西。我们对文学作品也经常这样,把它分为若干段落,每个段落讲解段落大意,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学生还能学到多少东西?像那些《作文词典》、“描写手册”等书,实际上是在误人子弟。因为好的文学作品很难用一个主题、几句话来概括,反过来说,能够用一个主题、一句话就概括了文章主题与意旨的,肯定不会是好的文学作品。好的文学作品首先是个性化的东西,它是作家对人生、对世界的一种体悟,读者只能从整体上去理解它、感悟它,而不能分成一段段的章节来理解。   

其他西方国家也特别重视本民族语言的学习和文学作品的阅读。如英国特别强调对名著的阅读,考试题重视开放性、选择性。这其实是为了给阅读作铺垫。法国则很强调对拉丁语的学习。在小学5年级开设拉丁语课,因为法语的前身是拉丁语。这实际上也是在强调对母语、对传统语言的掌握。 

可以说,对母语、对语文的重视已经是个世界潮流,各个大国无不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证中小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从我国的教育现状看,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的话,阅读可以说是基础的基础。没有相当的阅读量,你要说一个学生的素质有多高,那是一句空话。 

首先让学生自读,从课题到作者,从开头的导读到课文,再到注释,让学生自由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初步了解作者,课文的大意,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读。 

.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 读音正确是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课文注释中对这一些都注明了读音,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这里要着重提一提“破读”的问题。所谓“破读”,就是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词类活用时的不同读法。如“衣”用作名词时读 y ī,用作动词(穿衣)时读 y ì ; “食”在表示吃时读 sh í , 在表示给人吃时读 s ì。不过现在有的破读音已经进入现代汉语中,一般字典也已有注明,如美好的“好”(形容词)读 h ǎ o ,爱好的“好”(动词)读 h à o ,难易的“难”(形容词)读 n á n ,灾难的“难”读 n à n 等等。掌握破读,对辨析词性词义,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2 . 要读出“五味” 

一读,要读出韵味来。 

古诗文的语言一般高度凝炼概括,讲究声韵和谐,讲究朗朗上口。只要多读就能读出韵味来。古诗文大部分都有节奏,有语气,同时也有自己的意蕴, 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 。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领读、范读、自读、齐读、分组读等方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教师要进行诵读指导。要求读出停顿、延长,掌握其中的节奏。注意:叙述的句子 - ——平缓;对醉翁亭的自然环境描写,读时就要平缓。描写的句子——注意意境,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诵读;对游人活动的描写,如“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等,就要注意意境,整体感知。抒情的句子——注意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要读出情感来。如抒情句子“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根据节奏 、语气,就能把作者政治上受排斥,仕途失意,苦闷抑郁,寄情山水内心复杂的感情读出来了。 

二读,要读出情味来。 

古诗文不外乎情、事、景,三者以情为本。情是作家跳动的心,情是文章勾人的魂,它渗透于字里行间。学生若能多读,调动自己的主观情感参与,与作者产生共鸣,就能读出古诗文的儿女情长、山水景韵、田园乐趣、童趣真稚、亡国哀思、别离之痛等。也就读出了古诗文的“情”,读出了令人振奋的闪光点。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把握借物抒情、以景抒情、以物喻己是诗文的特色,把握好了,就能与作者心有灵犀一点通,擦出耀眼的火花。 

三读,要读出意味来。 

古诗文往往借助于意象渲染一种氛围,借助于跳动的诗文来表达一种意境。其意蕴有的欢快,有的含蓄,有的委婉,有的直抒。只有多读反复咏唱,才能将眼前的文字,活画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如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词时,通过反复诵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将一个饮酒填词的晚归少妇,因忙于回家而误入深处,惊起一滩鸥鹭那自由自在的、欢快的生活画面展现在自己的脑海里。也可以让学生动手将这幅画自己描绘出来哦。这就是诗的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许就是这个理吧。 

四读,要读出品味来。 

学习古诗文,掌握字、词、句、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文章主旨等是不可或缺的。但还应该学会赏析。可以从诗文的字词品味、情感体味、风格认识、意境探求等方面来赏析。语文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一目标,突出了“欣赏”和“体验”。体现了对初中语文文学教育思想的回归。欣赏是个人的活动,他人的活动不能代替自己的感受。体验是个性化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验。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古诗文教学,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体验。也可以让学生学写赏析,也可印发对诗歌等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品味。 

五读,要读出余味来。 

古诗文要多读,还得要不断地创新。不能停留在浅层次的认识理解上,应该看到更深层次的思想教育上。学习古诗文,可以进行比较阅读、同类阅读等。如学习送别诗时,可将《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等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找出相同点、不同点,细细分析,加以区别,从而掌握这一类诗的特点。再如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不仅要学习他崇高的民族气节,悲壮血性的精神,更应该联系历史,找出和他一样的英雄人物,对他们的事迹加以研究讨论。这时学生的视野也就由课内引伸到了课外,从中也得到了思想教育,培养了他们的爱国精神、爱校思想、爱班理念。从而也就向更深层次发展了。 

为了创新,学完古诗文后,还可以让学生对古诗文进行一些有益的活动。写读后感写体会,用对联概括或名言警句来提炼主题,更有益的事让他们进行表演。如学习《愚公移山》一文,就可以进行分组表演,学生们表现一定非常积极,主题也就把握住了。再如《天净沙?秋思》是流浪者的心曲;《如梦令》 [ 常记溪亭日暮 ] 是美好生活的写照;《观沧海》是伟人博大胸怀的展示;《陋室铭》是世间隐士的言志;《桃花源记》是美好生活的向往……。学生才是思想的真正主人,还学生的主人意识,主体地位,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思绪万千,视通万里,浮想联翩,古诗文才能真正学好。 

(二)悟 

读是悟的基础,悟是读的升华。悟的关键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做好以下工作。 

1 .走进作者。我们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文。体会作者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古诗文及作者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文作好铺垫。了解作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介绍作者的文风。 (2 )介绍作者的评价。( 3 )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在介绍作家作品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的知识。如:在教《望天门山》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学过的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然后教学《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也可以先让学生说作者,知道多少就说多少,然后教师适当补充。 

2 .感悟文本。这是学习古诗文中最重要的一环。这一环节的教法是灵活多样的,一般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这样处理:首先,让学生老老实实地根据注释读懂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作个记号,在小组内提出解决,解决不了的在班上提出,师生一起探讨。 其次,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这只能说是最基本的要求,关键有以下两点:①指出了重点掌握的基础知识的三个方面: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②强调“在课文中的用法”的学习方向。知识的积累和掌握,要在诵读中进行。要强调指出的是,不论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还是文言句式,都不能孤零零地背解释、记术语,而应该把字、词、句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诵读课文并对课文中典型例句的理解、掌握,达到重点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目的。掌握词、句基础知识,是诵读古诗文的需要,而熟读成诵一批古诗文后,其词、句的一些基本用法,也都涵盖其中了。第三,对 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同学分析解决,老师点拨。这一环节的训练,尽可能让学生提出的问题的“面”广,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第四、由老师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学生带进作者所营造的意境里,品味古诗文的美。这一步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古诗文的情境 。古诗文的美,常常表现在它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如散文描述法,配图激趣法,配乐法等,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情怀,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通过各种方法创设情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这样读者与作者的感情就会产生共鸣,水到渠成地有感情朗诵课文。 

(三)背 

“悟”过关了,“背”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在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前提下,把握诗的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让他们熟读精背以至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一定要背诵,并且力求当堂背诵。 

在“评价建议”的“古诗文阅读的评价”部分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由此可见,文言文在新课标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新课标对背诵这一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教学极其重视。 

既然古诗文背诵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在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呢? 

背诵教学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游戏背诵法、借助关键词背诵法、情景背诵法、进入课文角色背诵法、根据课文线索背诵法、按照写作顺序背诵法、理解背诵法、分散背诵法、反复诵读背诵法、按照作者思路背诵法等等。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现试举几种背诵法,略谈背诵教学策略。 

.游戏背诵法。即采用各种游戏方式进行背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往往效果好。要想学生背诵好古诗文,就必须唤起他们对古诗文背诵的兴趣。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背,优秀学生的范背,均能有效引发学生背诵的兴趣。语文教师对诗文的重要性、规律性、趣味性及美感特征做适当的点拨,也能唤起学生背诵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背诵的兴趣,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背出兴趣来。如: 

( 1 )卡片背诵法。在卡片上写上每句诗歌的第一个字,放在一起,打乱顺序。可以有多种游戏方式。①抢答背诵。教师出示任何一张卡片,让学生抢答背诵。根据卡片上的字,既可以背该句,也可以背下句,还可以背整首诗。教师可以灵活运用。②背诵比赛。可以一对一,也可以组对组,还可以分几组,学生将卡片摸(分)成两份或多份。一方念出句子,另一方或几方抢对上句或下句;③排序竞赛。在规定时间内,看谁排得多且准确。 

( 2 )接力背诵法。按一定的顺序,当前一位学生背诵部分刚结束,下一位学生接着背诵。此法特别适合较长的文章,诗歌也可以。 

( 3 )领读背诵法。教师或语文科代表领起任意一段的开头句或诗歌的开头句,学生即背出整个段落或整首诗。 

( 4 )接龙比赛背诵。具体做法如下: 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同学都是参赛选手,同选一篇课文,从第一个同学开始,一人一句,依次进行,先背诵完的小组获胜。也可以采用 “ 擂台赛 ” 的方式进行。 

游戏背诵法是一种有效的检查学生背诵效果的手段,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利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使每个人都努力背诵课文。 

.借助关键词背诵法。这里所说的关键词,一是指句、段的领头词。 因为“领头词”有诱发思维、帮助记忆的作用。二是抓容易联想整个背诵内容的关键词。如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历数担当大任的人遭受艰难情状的句子,可以抓住“苦”、“劳”、“饿”、“空乏”、“拂乱”等词语。而《陋室铭》则紧扣“德馨”二字,室外——室内:外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内环境有高洁之士“谈笑有鸿儒”,更有“调素琴,阅金经”等尘嚣之外的乐趣。如此背诵,效率高,也有利于今后对材料的提取、运用。 

.情景背诵法。有些课文景物描写如诗如画,人物刻画生动、形象,读了课文,文中的画面在头脑中就像电视镜头一样自然而然地出现,从而产生联想记忆。如《醉翁亭记》一文的二、三两段,背诵时头脑中要将山水风光、游人活动分别框入作者描绘的两幅画面:一是风景画,即朝暮四季图;二是风俗画,即“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而对于有的诗篇,则要拓展联想、象想,让极为凝练的词语代表的景、物、人在脑海里浮现、加工,展现成一幅幅生动的图景。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可根据诗情,想象画意:西塞山前一群群白鹭自由飞翔,桃花盛开,溪水潺潺,肥鳜追逐,戴青斗笠,披绿蓑衣的渔翁在斜风细雨中悠闲垂钓——鄙弃尘世,追求淡泊宁静的垂钓图画面的展现,既训练了联想、想象能力,感知了美,鉴定了美,又能快速成诵,真可谓一举两得。 

.进入课文角色背诵法。如背诵《核舟记》中描述船头三人动作神态的文字,可以让三位同学分别扮演东坡、鲁直、佛印,通过表演“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这些不同姿势和动作去背诵,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根据课文线索背诵法。文章的写作线索多种多样,根据线索背诵,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如《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展开记叙,从渔人逢桃林、入桃花源写起,以渔人出、桃源再寻未果而告终。 

.按照写作顺序背诵法。一般说来,文章的写作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如《扁鹊见蔡桓公》,可以按时间顺序: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 

(四)延 

延一方面是指导学生参读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丰富教学内容,拓展语文学习时空。古诗文鉴赏虽然重在本身,但不拘于一篇,推及其他,联类比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温故而知新,可扩大阅读和拓宽视野,可映衬对比,加深认识,对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做拓展延伸的练习。如学习了《桃花源记》后 , 可以指导学生写《我眼中的桃花源》等作文。 

当然,古诗文教学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但鉴赏古诗文的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始终是我们古诗文教学的目标,诵读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尤其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