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朱熹?
发布时间:2018-5-16 9:00:36 浏览次数:243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朱熹?

 

      朱子(1130-1200年),即朱熹,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他重新校注儒学经典,编纂《四书集注》,将北宋四大理学名家的学说择其精华辑录成《近思录》,创立了新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但是,他的学说后来成为官方哲学,一些言论被统治者利用,成为禁锢人性的工具,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是大等言论成为民间约束女性的道德枷锁,朱子也因此受到一些负面的评价。

  这些是朱熹的本意吗?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与认识朱子与他的学说。

  朱子在中国的文化、思想和学统、道统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但长期以来,他的价值没有被大家认识。他曾经说过世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意思是如果没有孔子,我们还生活在黑暗中。如果没有朱子,孔子的思想可能就不会这样被传承下来。

  在朱子和他以前的时代,佛教思想盛行,孔子的儒学已经被边缘化,这是因为孔子儒学没有解决人和宇宙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即他不研究,《论语·述而》里还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一句,即他不谈论怪异、暴力和鬼神这些事,这使他的哲学留下很大的空档。人来到世界上一定会面临死亡,会追问死为何物,佛教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很快填补了这个空白,成为中国思想的主流,再加上儒学典籍繁琐难懂,慢慢被边缘化是必然趋势。

   当时知识分子都信仰佛教,朱子早年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十几岁参加乡试时,就是写了一篇佛教理论的文章,考了第一名。后来,他的老师认识到佛教思想与儒学思想的差异,给朱子留下《易经》里的三个字不远复,意为人犯了错误,在没有走远的时候赶紧回来,劝他重归儒学。但那时的朱子是过耳不入。等他拜李侗为师后,才深受教益,重新学习儒学经典,并潜心研究,对一部部经书重新注解,将深奥的儒学解释得深入浅出,并结合北宋理学,汲取佛教、道教的精华思想,构建了自己的学说即新儒学。严格说来,我们现在理解的儒学,已经不是孔子的儒学,而是经朱子重新解释过的新儒学。

  朱子53岁时,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经学史上的四书之名才第一次出现。元朝起至明清,《四书集注》成为历代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他与吕祖谦精取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北宋四子的思想622条,辑成《近思录》,近思二字取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部书成为儒学的新经典。他以自己宏博的著述和精遂的思想、学术体系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的学说形成过程中,有两场著名的争论,一次就是与陆九渊心学鹅湖之会,这次的中心议题是对《中庸》里的一句话尊德性而道问学的理解。尊德性是指人的本性都是善的,具备全部认知功能,只要将人性全部发挥出来,就能掌握认识世界的规律。朱子同意尊德性,但他强调还要道问学,即必须通过问和学。他认为人生到世界上,除了天命之性即本性,还有气质之性,这是说人受到外界影响,本性会发生改变,如果外界影响是的,本性发展就是好的,如果不幸为,本性便会受到蒙蔽,所以必须通过问和学才能回归本性。

  陆九渊的心学则认为,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所以尊德性,养心神最重要。并说,尧舜时期世无圣贤书,而两人照样成为圣人。朱子驳斥说,那时的确没有书,但尧舜是圣人,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这种能力。现在圣人已经给了我们这么多书,为何不读?

  这场辩论持续了五六天,不欢而散。但在中国学术史上影响非常大,影响了整个中国哲学思想的走向。

  他的另一场大辩论是和浙东学派的义利之辩,义指义理,利即利益,这场辩论对当下浮躁的社会也有启示意义。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叫陈亮,他比朱子小十几岁,也非常聪明,学问很好,但他的思想是功利主义哲学,认为凡事不必讲过程,只要看结果,他引用了唐太宗的例子,说他上位虽然手段残酷,但结果是好的。朱子非常反对,认为宣扬这样的思想会把人引向歧途,他引用汉代董仲舒说的一句话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功就是最后的结果。首先是要正其义,凡事不能以利为先,把过程做正确,不能违背道义,在讲求功利的时候,不能不择手段。

    有趣的是,鹅湖之会时,他和陆九渊虽是论敌,却惺惺相惜,友情深笃。两人在义利上的认识一致,朱子恢复白鹿洞书院后,请陆去讲《论语》,陆选择了义利这一章。陆举了很多切中时弊的例子,听得满座热血沸腾,虽是冬天却汗流浃背,有的甚至泪流满面。朱子对陆的这次讲学大为赞赏,亲手记录并刻立成碑,可惜现世仅存手稿,碑已无存。

       前面提到对朱子其人,普遍认识倾向负面,特别是对妇女的禁锢,甚至把他看成过去迫害妇女的罪魁祸首,这是朱子的本意吗?比如存天理,灭人欲,这是对朱子产生误解最多的一句话,说他禁欲主义,泯灭人性。正确解读这句话,关键在于对人欲的定义,朱子的意思是指过度的欲望,他还讲过一句话叫食色性,天理也,可见他反对的只是过度的欲望。儒家向来认为人的欲望需要节制,认为无限膨胀的欲望一定会带来可怕的后果。他讲这话还有一个背景,就是当时官场贪污严重,让官员要限制过度的欲望。他的理论不但不错,是不是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还有迫害妇女的问题。朱子确实反对女子丧夫改嫁,但他只是针对士大夫阶层,并非对所有的人;第二,他有非常深的社会用心,因为宋代虽然经济发达,但没有社会保障体系,女子改嫁后,留下公婆和孩子没人抚养,整个家庭就会陷入困境,造成社会问题。所以,朱子在做地方官的时候明确规定,寡妇可以改嫁,但绝不可以带走夫家的财产。这个思想从理学代表人物程颢和程颐而来,但理学从没有强迫人不能改嫁,在宋代也并不歧视再嫁妇,大家熟知的就有李清照改嫁张汝舟、唐婉再嫁赵士诚,程颐自己的妹妹也改嫁。

  但是,朱熹的思想在他去世后成了官方哲学,这有利有弊,有利于思想的传播,但会被统治者利用,误导、走偏。统治者使这些言论成为一种严苛的道德标准,尤其明代以后,朱子思想被引向极端,这也是他被误解的重要原因。

  对儒家的价值观,就是有些东西和现在不一致的地方,也不能说他错,而是应该重新解释他。比如孟子讲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直被批判到现在。当时那个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和现在不一样,男子能活到生育,小孩能够顺利生产、成年,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孟子早就看到这个问题,这关系到人类的发展。现在的情况不也是这样吗,那时候是没条件,现在是有条件不肯生,同样危及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角度看,他们的观点一点都不错,是我们对古人的智慧不了解就擅下结论。

  中国很久以来对朱子学说持批判态度,能有今天很不容易。最早要归功于一个美籍华人陈荣捷,他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一个将朱子经典翻译到美国,八十年代又在夏威夷召开了一次国际朱子学研讨会,朱子学的捍卫者冯友兰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影响了国内,福建、江西的高校陆续召开朱子学研究会,武夷山成立了闽北朱子学研究中心,福建也召开了第一次大型的朱子学研讨会。那次会议上,韩国的朱子后裔也来了,并到朱子墓前祭扫,之后便有了世界朱氏联合会,为弘扬以朱子文化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做了大量工作,这个联合会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国际研讨会,推动朱子学术研究的发展。

   怎样看待现在的国学热,我们应该怎样去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

现在国学热一方面是好的,是民间对传统自发的回归,但是也正因为来自民间,必然会鱼龙混杂,参差不齐,有些还会借国学谋利。要把真正的儒家哲学、儒家的价值观、真正的国学告诉大家,让大家不要再被卖狗皮膏药的人欺骗。现在国学教师缺口太大。国学、儒学要从孩子教起,朱子编的《童蒙须知》里就讲到小孩的行为规范,包括在公共场合不能大声说话,大人长辈讲话时不能插嘴,不能背着人说话,不能斜视,走路时如果前面有师长,不能超越只能跟随,不得不超时,要打招呼,跟师长走路时要走外侧,把内侧留给师长,等等。按这个教育,中国人出去旅游恐怕就不再会因为说话大声被外国人侧目。他编的《小学》第一章就讲了人生观,不但有理论,还有事例,对培养健全的人格也很有帮助。当然,他的《朱子家训》更是一篇具有普世价值的重要文献,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

  我们现在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或认同,任重道远。要看到国内国学学术和教育机构十分欠缺,弘扬国学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树立对自己文化的自信,要认识到我们的文化是优秀的,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是靠这个文化在世界上立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