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发布时间:2017-6-2 14:57:50 浏览次数:181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升学压力、传统教育观念等的影响,文言文的教学效果还不太理想,离新课标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重讲轻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多数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时,唯恐学生学习知识时有遗漏或抓不住重点,干脆把文言文教学变成纯粹的知识传授课,一上来就把所有的知识点大到作家作品、时代背景、主题思想等,小到实词的词义虚词的用法等,一一嚼碎了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这种做法,充分发挥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把学生当成知识接受的容器,根本就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根本没有自己的知识建构过程。短时间来看,也许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会好一些,但是,从长期来看,危害甚大。因为它严重削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非常不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大误区。

其次  重言轻文,忽视了文言文的综合价值。

文言文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因而,它的核心是“文”,“言”只是其“文”的形式。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如前所述,由于考试机制、评价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不仅学生存在“应试”的功利动机,而且,教师也存在“应教”的功利动机。要是问: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是仅仅为了实词、虚词、句式等这些知识层面上的学习,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可以说,几乎所有教师都会选择后者。但是在现实教学当中,由于学生的文学素养、道德品质、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综合素养是无影无形的,难以评价。而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又是明显的评价指挥棒。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往往偏重于一些生硬、枯燥的词语和句式,而对于文言文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性没有充分的挖掘出来,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谈什么引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和感情共鸣。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文言文教学异化为一种纯语言知识的机械训练。其结果是教师教得口干舌燥,学生记得两手发软。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学生丧失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而只会应付考试的“考试虫”。

当前文言文教学面临巨大挑战,学生既要系统学习知识,又要训练能力,怎样面对?激发学生兴趣,训练能力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