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九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8-8-24 16:40:41 浏览次数:204

1 沁园春·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的音韵美。

2.感受诗歌中的形象,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3.掌握本词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4.感受词人的豪迈情怀,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最喜欢看的一部电视剧是《恰同学少年》,我最欣赏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指点江山的自信与自强。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印象主要是作为政治家、革命家的一面,今天,我想和同学们一起了解毛泽东的另外一面——诗人毛泽东。美国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说:毛泽东首先是一位诗人,然后才是政治家。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乐章。特别是他的一首《沁园春·雪》,曾经在重庆引起轰动,被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誉为当世难得的精品,气吞山河、气度非凡。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这首词,一起领略毛泽东诗人的才情、政治家的风采。

二、教学新课

 

1.借助工具书或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沁园春·雪》写于1936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这首词。1945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请他写诗,毛泽东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结合写作背景,请同学们试读这首词两遍。

提问(1):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读这首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示例:①“字重读,语气要激昂豪迈。

读上阕时,应带着赞美、带着陶醉。

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时,应微微摇头,微微上扬嘴角……

【学法指导】

怎样读古诗词?

抓住中心,明白背景。带着自己的理解用心去读、用心去感受。要读得准确(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注意重音、停顿、语速等。

3.请几位同学试读这首词。

部分停顿与重音示例: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学提示】

抓住朗读环节,通过听读朗诵、教师指导朗诵、学生诵读等环节,再辅以本词写作背景的介绍,营造一种豪情激荡的课堂氛围。

 

1.品字词

提问(2):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主要描绘了北国雪景。

点拨:学生可能会用找上阕中心句的方法直接答北国风光,教师可从准确性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确风光可指各种景象,太宽泛,不准确。

提问(3):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字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提问(4):说说惟余”“顿失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明确:两词分别照应前文的雪飘”“冰封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则写出了变化之快、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滔滔滚滚的雄壮气势。

提问(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都是静物,却写它们,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都是静物,写它们,是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运用比喻和拟人,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来源:学科网]

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中,大自然也生机勃勃。

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提问(6):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三句的意境。

明确:虚景。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晴朗、娇艳、多姿多彩。描述: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的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2.品画面

提问(7):默读上阕,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词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描绘:北方的中国,一望无垠,洁白的冰雪,像是厚厚的地毯,覆盖着千里大地,雪花纷纷扬扬,下得很大,飘向万里江山。雄伟的长城,里里外外,也因这一场大雪,而只能看见银白色的一片。奔腾的黄河,也像是一下子停止了咆哮。远方的山脉,放眼望去,起起伏伏,像是一条欢快的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好像是在和天比高一样。

感受:词人仿佛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词人雪中赏景的豪迈情怀。

【学法指导】

1.如何赏析诗词中的词语?

赏析诗词中的词语,不可孤立谈论,要放在诗词中,结合全诗的内容或语句的表意来分析,关键是点出该词在开拓意境、创设氛围或表达情感等方面的效果。

2.什么是化静为动?

将本来静止的事物加以刻画,使之具有动态感,从而使作品富有生气、充满活力、情趣盎然。

3.什么是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4.如何描绘诗词的画面?

先反复体会诗词的情境,也就是先体会诗词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联想和想象,然后在思维里构建起一个图画,就能够呈现一幅生动、鲜活的画面了。

三、板书设计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朗读回忆,巩固上节课对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感知,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下阕的学习。

二、教学新课

 

1.找出该词中起过渡作用的语句。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默读下阕,分组讨论。

提问(1)也是个领字,到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

提问(2):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字对他们做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字,并说说这个字所包含的感情。

明确:字。包含的感情: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地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的。第四,表现了作者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提问(3):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评价有区别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有区别,略输”“稍逊二词表现作者对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在文治方面的不足只是略有批评,而只识一词则表现出对成吉思汗是一种近乎嘲讽的评价。

提问(4):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评古为论今做铺垫,起烘云托月的作用。作者以往昔今朝对比,英雄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提问(5):怎样理解词末的风流人物的内涵?[来源:Z+xx+k.Com]

明确: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在这首词中指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指人民群众,也指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也是词人的自况,是词人的自信和自励,是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提问(6):品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明确:时过境迁,千古风流人物都已过去,而今,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能够促进祖国统一繁荣的人,还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3.请所有同学再齐读最后三句,感受词人的英雄豪情。

 

 提问(7):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来源:学科网]

明确: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由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由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词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三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词人的豪情壮志。[来源:##]

 

 提问(8):阅读毛泽东的另一首词《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课文与这首词的异同点。

明确:相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

不同点: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词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词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来源:&&]

【学法指导】

诗词的比较阅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内容;主旨情感;风格;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

三、板书设计

 

 

 

 

2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

2.分析作者笔下的形象,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3.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炽热而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对它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为它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教学新课

 

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其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以悲哀的诗人自称。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划分诗歌节奏。[来源:Z*xx*k.Com]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来源:Zxxk.Com]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并划分节奏,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2.请同学们听朗读示范,用心感受,并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深沉。

3.请同学们结合本文写作背景,说说该如何理解文本中的深沉一词。

明确:193810月,武汉失守,作为诗人的艾青,亲见了自己生存的土地被侵略者肆意践踏的过程,怀着对侵略者的痛恨与对家国的热爱写下了这首诗。因此,深沉一词中既包含着对这片土地深切的喜爱,又包含着对这片土地遭受兵燹之灾的沉痛。

4.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其深沉的特点。

目标导学三:分析诗歌意象,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

1.探究: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它们是如何从常见的实景变为意象的?

明确:土地:土地是实写的脚下的土地,但它同时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因此,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

河流河流本是常见之景,但是河流的前面加上了永远汹涌着悲愤两个修饰语,前面加上了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两个修饰语,如此,河流”“便不只表现了实景,更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也就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意象

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

【教学提示】

意象:即寓,指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意象概念的把握。

2.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感的客观之景,本文的意象除了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请你说说上述意象分别象征着什么。

意象

象征意义

土地

繁衍着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

对光明的向往和希望

【教学提示】

象征:当我们可以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代表一个抽象的事物,并且前者是后者意义的载体,是后者精神的呈现时,就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象征。

3.作者为何选取上述意象?你能模仿作者,创造合适的意象来表达这深沉的情感吗?

明确: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是热爱中华民族,热爱自己的家国。因此,选用土地意象象征自己的家国最为适宜。河流”“”“黎明等景象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大地的画卷,已有动荡之势,当作者再配以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饰语,它们便更加鲜活地组织在一起,具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也可以尝试用其他的意象,如那滂沱不绝的沉重雨滴等。

【学法指导】

学生可大胆尝试,模仿艾青的写诗手法,自选景象作为表达情感的意象。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为何要将自己假设为鸟?如何理解这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来源:学科网]

明确:这是一只愿意将生命耗尽,将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的鸟。作者将自己假设为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浑然一体。而假设为鸟后,一开篇便说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本来,鸟声是优美清脆的,不存在嘶哑的声音,但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作者特殊的个性与气质以及作者特殊的表达需要,共同作用于鸟儿,使其变成了以嘶哑喉咙歌唱的悲凉意象,以此表现出作者对土地的爱是如此执着、坚贞和顽强。

目标导学四:赏析作品,把握诗歌艺术特色

1.这首诗在结构上共分两节,请简要说说两节诗歌各有什么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象,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作者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这样,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空间;结果与原因的关联与对照,又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在逻辑结构。此外,从手法特点上看,第一节用的是比,是想象的境界;第二节则是直抒胸臆的写实。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的画面暗示转到了后面作者的直接指点,以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抒发结束了全篇,从而把注意力引到一个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2.探究:本诗多次出现助词,这样写会不会显得诗歌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诗人为求诗句简练并富有诗意美,在写诗时往往忌用或少用助词,即便是自由诗创作,字多次出现,也会显得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不仅不避讳这个助词,还巧妙地运用一系列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三、板书设计

 

 

 

 

3 乡 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在艺术上的巧妙构思和韵律上的音乐美。

2.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精练,感受意象选择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深沉的爱国情怀,感受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希望去追寻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与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教学提示】

可播放余光中先生朗读《乡愁》的视频文件导入教学。

二、教学新课

 

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20171214日离世。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成为他诗歌作品中重要的内容。20世纪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20多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1.自读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2.反复朗读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并说说阅读本诗需要遵循哪些要求。

明确: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共四节,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之间,约停2秒。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的想象。[来源:Z_xx_k.Com]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来源:Z§xx§k.Com]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来源:学科网ZXXK]

/在这头[来源:,,]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轻声)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音)

 

/现在  (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在这头

大陆//那头  (“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

      期盼)[来源:学科网]

3.听朗读示范,体悟深情。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培养现代诗语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来源:学科网]

目标导学三:把握诗歌意象,感受抽象情感形象化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呢?

明确: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用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感情层层深入,先是母子别、夫妻别,再是生死别、故国别,诗人由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

2.请具体分析上述几种意象,说说上述几种意象能寄寓作者强烈思乡之情的原因。

明确: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

【教学提示】[来源:Z|xx|k.Com]

教师可以示范分析其中两个意象,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普通事物之所以形成诗歌意象的原因,领悟诗歌意象的内蕴意义。

3.诗人在诗中运用了许多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诗歌中四个意象的什么特征?请你简要说说它们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是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然而,邮票虽小,却承载了母子深情;船票虽窄,却联系着夫妻之间浓浓的恋情;矮矮的坟墓,盛不下生死离情之痛;海峡虽浅,隔断的思乡哀愁却是如此之深。这一系列限定修饰词,都反衬了乡愁的浓郁。

 

探究:本诗除了在意象选取上颇费心思,在结构艺术上也见出笔力。请同学们说说,本诗还具有哪些令你欣赏的艺术特征。

明确:1.构思巧妙

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一则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种表示时间的时序语句,不着痕迹地表现时间变化,情感增强。二则这头”“那头”“里头”“外头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低回掩抑、如泣如诉的气氛。[来源:++]

2.结构整饬,具有形式美[来源:Zxxk.Com]

本诗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

3.韵律上的音乐美

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得本诗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加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在语言及结构上的艺术特征,感悟诗歌的形式美及韵律美。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向学生讲述新格律诗的相关知识,点到为止,勿过于深入。

 

20171214日,余光中先生去世了,享年90岁。鲐背之年驾鹤西去,按说是喜丧。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难抑哀伤。因为,大师驾鹤西去,乡愁却没能消散。浅浅的海峡还在,诗人却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更遗憾的是,这浅浅的一湾海峡,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是许多漂泊游子的乡愁之源。

同学们,你是否有话对海峡对岸的思乡者说呢?

明确:对岸思乡的同胞们,虽然,你们暂且被这浅浅的一湾海峡阻隔着,但是,199771日,香港回家了,19991220日,澳门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也一定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那时,你们浓浓的乡愁将化为相聚的喜悦,让我们翘首以待!

三、板书设计

 

 

 

 

4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为表现浓郁的爱的赞颂,而选取的清新的、富有情意的意象,初步领会诗歌特有的内在美感,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作者奇特的艺术手法,感受语言魅力。

3.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和赏析,品味其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仿佛定格在回眸的瞬间;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荡的暗流,徜徉在岁月的长河。她不仅有美丽的外貌,更有幽默机智的谈吐和优雅迷人的气质。她是一位入木三分的评论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建筑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她就是中国现代历史上集佳话、传奇、才艺、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徽因的一首轻灵舞动、清馨唯美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教学提示】

导入时可播放相关的朗读视频,让诗歌本身的音韵美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关注。朗读视频素材见光盘。

二、教学新课

 

1.作者介绍、诗歌特点。

(1)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和丈夫梁思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方面,她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领域成就斐然,代表作有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参与了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2)“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重要流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诗的形式格律化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林徽因是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她的诗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注重感觉的微妙、比喻的新奇、意象的渲染及情绪的回旋。她以其优雅芬芳、柔美细腻的写作特色显示了诗作独特的审美价值。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1)停顿要得当;(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重读的词语;(5)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来源:Zxxk.Com]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来源:学科网]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教学提示】

本诗宜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进而把握诗歌的语言艺术及深刻内蕴。

3.小组讨论:理解诗歌内容。

(1)这首诗以四月天为喻,突出了的哪些特点?

明确:人间四月天是春天中的盛季:阳光明媚,绿草如茵,清流澄澈,百花吐蕊,飞鸟啼鸣。人间所有的甜美、情思和梦幻尽在这奇妙的四月天呈现无遗。用四月天为喻,突出了的明净、澄澈、美丽,带着爱的光辉。

目标导学二:品读诗句,欣赏诗人巧妙的意象捕捉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诗中描写的景物。[来源:学科网ZXXK]

1.诗人描写了四月天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心中的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风,云烟,星子,细雨,百花(一树一树的花开),月圆,白莲,燕子。这样写把无形的爱化作有形可感的美好的景物,使表达生动形象传神。

【教学提示】

意象是客观物象与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相交融而诞生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其作用是能加深审美的愉悦,留出空白,增强诗的张力。

2.诗人笔下的爱有什么特点呢?试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明确:第一节,是抽象的,是爱的笑响点亮了它,从听觉到视觉。笑响是对爱的生动描述,交舞着变,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爱。

第二节,云烟,柔和中带着朦胧,呈现出一种爱的静态美;吹着,闪动的星子洒在花前细雨点,呈现出一种爱的动态美。这一节,抒写爱的无处不在。

第三节,把比作四月的花月圆,表现了爱的美与庄严。

第四节,用雪化后那片鹅黄”“初放芽的绿”“白莲表现了爱的生命力和纯净。

第五节,一树一树的花开”“燕子呢喃表现爱之深,情之切。

3.诗人通过不同的感官来描写四月所独有的景物,试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明确:通过视觉描写:黄昏”“”“云烟”“。通过听觉描写:笑响”“四面风”“燕子呢喃。通过触觉描写:风的软”“。多角度展开描写,表现了诗人的爱之深,情之切。能引导读者调动多种感官去感受诗人心中的,给读者以感染。

【教学提示】

指导学生结合诗人笔下的意象进行分析。

目标导学三:品读诗句,把握诗歌艺术特色

探究: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闻一多先生曾提出了三美原则,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本诗既是新格律诗的典范,它是否表现了三美原则?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表现了三美原则。

音韵美:(1)注重押韵,每一节都是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2)诗人故意用一些陌生化的断句,读起来需放慢语速,使这种节奏美得以表现。(3)十二个字,既突出了主题,又起到了衬韵的作用。

绘画美:诗人所选的意象鲜艳而美丽,如夕阳无限好的黄昏,闪亮的星子,色彩缤纷的百花雪化后那片鹅黄初放芽的绿,梦中的白莲等,诗人将春天一系列美好的景物,饱含感情地描画出来,色彩鲜妍,如画一般美。

建筑美:(1)诗歌中用句奇谲,如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的语序本该为你像雪化后那片鹅黄,新鲜;你是初放芽的绿,柔嫩喜悦,诗人在此故意打破原有语序,使其满足音韵美需要,同时也令人眼前一亮。(2)诗共有五节,每节三行,且字数与句式灵活多变,灵动而不呆板。[来源:Z|xx|k.Com]

【教学提示】

教学过程中简要穿插新格律诗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对现代诗做整体性认识。

目标导学四:主旨把握,拓展延伸

主旨: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作者以抽象的”“”“希望来比喻心中的,极尽盛赞,美不胜收。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因此这首诗极有可能是为孩子写的一首赞美诗。

延伸:请同学模仿诗作中对爱的描写,选择一种或几种景物,仿写一首小诗,表达对母亲的爱。要求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学提示】

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教师可在时间充裕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收集材料,对该诗主旨进行深入研讨。

三、板书设计

用美的意象寄托情感表达对儿子真挚的爱

 

 

 

5 我 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所描绘的物象,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教学过程:

[来源:**]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应该都喜欢春天吧,只要在春天走进大自然,我们就会看到一个朝气蓬勃、万象更新的世界。面对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穆旦的《我看》,思考面对春景,诗人的所看所想所感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进入诗歌去领略诗的魅力吧!

二、教学新课

[来源:__]

1.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曾用笔名梁真,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2)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938年,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

(3)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诗歌朗读的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词语的重读;(5)读出情感。

例如:第一节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要求。

3.小组讨论:理解诗歌内容。

思考:是在怎样的特定时间,描写所见之景,抒发所感之情的?

明确:在春天的一个黄昏,看到春天特有的景,感悟到生命的蓬勃和力量。

 

1.品读第一节,思考:第一节包含的意象有哪些?表现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特点?

明确:春风、青草。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美丽生动。

2.画出第一节中能表现春风和春草特点的词语,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可用以什么修辞或者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事物什么特点的格式来表达)

明确:揉过”“低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吹过草地,小草随风摇曳的情景。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地比作绿潮,写出了绿草像潮水一样涌动,给人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3.品读第二节,思考:第二节紧承第一节哪个词语?第二节描写的意象有哪些?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紧承第一节的向晚

意象:展翅的飞鸟、天边的流云和大地。

画面:在黄昏时分,鸟儿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夕阳染红了天边的流云,彩霞铺满天空,也映红了大地。

4.品读第三节,这一节的大自然充满生机的万物,在作者笔下大自然有什么特点?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明确:大自然包容一切,能给人带来欢乐,又能驱除人的烦恼。大自然给人带来心理的慰藉,通过欢乐和忧戚”“在你的心胸里描画表现出来。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丰润勃发表现出来。

5.品读第四节,如何理解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明确: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怀着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例如诗歌、绘画。

6.品读第五节,思考:作者在这里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

明确:愿望: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由自在、愉快地生活。

通过飞奔”“坦荡地漫游”“歌唱”“流盼”“摇曳表现出来。[来源:学科网ZXXK]

7.请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心中为什么有忧戚哀愁

明确:这首诗写于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已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陷入民族危急时刻,诗人心中充满着对祖国的忧虑。

 

1.这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所见所感,表现春天的大自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充满了渴望和追求,也抒发了作者因时代而产生的欢乐和忧戚。

其一:用丰富的意象来隐喻和暗示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以鲜明深邃的诗歌意象传达情感,阐述思想。诗歌中的大量意象可谓是形、神兼备,形、情兼备,形、理兼备。如:这首诗中的意象主要有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展翅的飞鸟、深远的晴空、被夕阳染红的流云、沉醉了的大地。

其二:富有节奏美和音乐美。

全诗一共五节,第一节押ao韵;第二节押i韵;第三节第一句承第二节的i韵,又换韵为a韵;第四节又换韵为i;第五节又换韵为iui。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其三: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第五节的天风”“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照应了第一节和第二节;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又照应了第三节的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像季节燃起花朵又照应了第一节的。处处照应,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又使情感抒发得很强烈。

三、板书设计